体育文化论文十篇

admin 67 0

  体育文化论文篇1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论

  体育文化论文篇2

  1.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3结语

  体育文化论文篇3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设任务,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进行了论述。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由此,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在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更大的重视。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应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与各国的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建设路径。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则是题中应有之义。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高于20%,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了16.3%[3]。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趋势。体育文化在文化转型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其担当的历史责任较之其他时期更为重要。不仅在于加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更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2013年1月至9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2018亿元,同比增长39.4%。体育文化的根基在于大众,最终的服务目标也在于大众。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参与体育文化。深化体育文化的体制改革,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通过体育文化发展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更是体育领域发挥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这一中国梦作用的应有之义。

  2体育文化发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若干环节

  2.1对体育文化属性认识有待深入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文化发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成效更加显著[4]。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文化的观念属性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力的重要突破口。从体育文化看,我国体育文化的管理体制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作用发挥存在着一定的束缚,体育文化的公共事业属性与经济属性如何划分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与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文化事业性质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等。一般而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民众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范围;另一部分则是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从保障而言,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保障应是政府的职责范畴,而个性化体育文化需求的实现应属于市场范畴。这样的属性划分明确了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经营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重视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在当前的我国,除了政府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市场主体的相关企业、非营利性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较为简单的以“事业”或“产业”的两重属性划分方法,对进一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显然不利。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畴,公益性体育文化在政府承担的领域范畴内,但这并不应意味着一切都由政府包揽。这一包揽将无疑有可能将体育非营利性机构甚至体育文化企业排除在承担公益性体育文化建设之外。因此,在体育文化发展中不仅要认识到体育文化产品的公共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更要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如何认识体育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全面认识体育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建设体育文化的前提。

  2.2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不够

  体制创新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而言,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仍然受到长期实施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创新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应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如何突破体制的约束成为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建设方向。当前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中,公共文化单位的公益性、行政性与市场性混合,行政职能、市场职能和产品生产职能也集于一体。这一管理体制必然带来了体育文化产品供给效益与质量的低下,体现了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和界限的不清。同时,政府在一些体育文化发展领域管理缺位、管得过多、过死等现象也依然存在。体育文化事业单位的大量存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如何加大政府购买以及体育非营利机构介入服务,怎样完善体育文化市场中非营利主体的进入?以及如何进一步增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体制层面的问题必须通过继续深化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途径,突破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方向,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体育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体育文化产业,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布局,这也是提高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

  2.3体育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从更加广泛的范围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落后的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突出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已经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体现出自主性、多元性和娱乐性特征。这些发展现实状况对体育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体育有着诸多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不仅对于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增进全民族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还包括更加重要的范围。如体育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些社会发展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存在较大偏差,而体育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文化功能。对我国现实的体育发展而言,体育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族体质健康素质等方面显然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当前,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面临着迫切的现实需要。经济愈发达,休闲时间越多,人们越是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享受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渠道[6]。社会快速发展之后,人民群众不仅要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应该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其中包含着体育。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背景和方向。

  2.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发挥不够

  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以及价值观念变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挑战,如许多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动的传承人缺乏、参与群体不断萎缩、场地设施也都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这种状况并非个别,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提示我们需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我国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文化层面的崛起对体育强国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而传统体育文化代表着我国文化特色,应成为体育文化构建和传播中的核心部分[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实状况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绝不能照搬其他的文化模式,必须有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的文化设计。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坚持和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需要。从目前的状况看,西方体育文化无论在活动开展、竞赛表演还是传播影响力等方面都与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不均衡、不对称的文化比较态势。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追求个性张扬和更为极致的竞争结果,这种体育文化内涵根植于西方文化,但对于有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的中国来说,文化根基和价值判断都应该存在差异[8]。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演进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和文化特性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在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文化格局更趋复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与现代竞技文化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质被忽视。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破解因社会环境变迁而导致的发展瓶颈是需要重视并解决的命题。

  2.5体育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以经济为先导的全球化逐步拓展至文化领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比较意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体育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含义日趋显著,体育文化之间的竞争与比较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文化发展而言,体育文化的当展特征不仅表现在广泛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有益成果,丰富与发展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同时,也应该包含扩大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让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这是为我国体育文化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所必须,自身体育文化利益是在加强与国外体育文化交流和扩大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我国总体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逐步得以实施,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显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发展基础。包含体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之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当今体育文化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继承上,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应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辩证吸收,更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大程度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体育文化格局中,为中国体育文化赢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话语权。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选择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体育领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建国以后的许多历史时期里,体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支持。当代的社会发展,依然需要体育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倡导热爱祖国、拼搏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不屈意志。在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体育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无疑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并进而将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使之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还应体现在广泛的体育文化社会实践中,加强体育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体育活动中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风气,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主流道德规范。用自尊自信、互助互信的社会心态抵制情趣低俗等不良社会风气。通过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社会主流文化作出贡献。

  3.2推进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发展观,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把体育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推动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依据其具有的经营性或公益性标准对现有的体育文化相关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对一般经营性质的体育文化相关企业,要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企业与政府隶属关系的分离,在市场竞争中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对公益性的体育文化相关事业单位,应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中退出,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通过设立文化事业基金会和财政拨款等多种途径进行。政府在经营性体育文化领域逐步减少直接供给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把办体育文化企业、办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交还给市场主体,减少政府对微观运行的不恰当干预,实现“管办分离”。同时,为社会、民间资本进入体育文化领域创造条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格局。

  3.3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育领域理应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民众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体育文化建设应贯彻“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基础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创造积极性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需要。体育文化建设应注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提高社区体育文化、村镇体育文化、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建设水平。积极搭建公益性体育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体育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社区、服务基层民众的体育文化样式。并积极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经验,推广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体育文化创造活力得以充分发挥。应加快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广大的群众享有完善的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服务[9]。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在“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3.4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基础,是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已经愈发明显。在这一国际发展环境下,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把历史悠久的中华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这一“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健全对外体育文化交流机制,拓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创新体育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体育文化贸易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的体育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以国际体育文化的视野开发适应不同国家传播需求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面向世界推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体育文化品牌。用不断扩大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更好地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上,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3.5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

  体育文化论文篇4

  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

  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价值观、意识到行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其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强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规范,使社会的习俗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会制约文化的开放程度,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文化在现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为本,也只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认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条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核心内容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封闭式成长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备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成熟中才能逐渐蓄积“文化反弹”所需的足够能量。中国现代武术推广工作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是封闭内养时间不足,民族文化特质的锤炼还不到火候。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每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使世人认同的意向。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本身考虑,推广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通过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造福人类。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欲走出国门之时,更多的是吸纳、引进了西方体育,西方体育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层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深受其他民族的认可,同样丰富了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论文篇5

  1.1.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生态

  文化人类学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又受它濡染、约束的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来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比较各民族、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文化异同并研究其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内在本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文化生态,其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揭示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戢斗勇在《文化生态学论纲》中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方法,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学科,揭示了文化与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李学江认为“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成、传承、存在的生态状况[3]。”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脱离文化所处的环境来谈文化现象,否则会使文化朝着孤立的方向发展,文化环境会不断恶化。邓先瑞指出“文化生态旨在研究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生态学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文化嫁接的一个新概念。”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重在研究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文化对自然的反作用。文化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可以认为文化学和生态学有机结合产物。

  1.1.1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文化生态

  文化哲学视角下对文化生态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阐述文化形态多样化,达成文化系统有序状态,最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和文化特点的新问题。徐建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中认为:“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范畴,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是关于文化性质、存在状态的一个概念,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特征,文化体系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体系而存在,在一定历史时期,这个体系内部各个具体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从而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在这里,文化系统作为特定时期的多个文化子系统的有机集合,各种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作用,相互互动效应,形成了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文化生态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文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子文化功能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种整体效应,其中有文化各子系统的功能,又有各子文化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综合。方李莉在《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中认为“文化生态,除了有斯图尔德所提到的文化生态这一层含义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刘春花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认为“文化生态是指特定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是一个较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简单来说,文化生态包括文化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两部分。文化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这是文化的内部生态;同时,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这是文化的外部生态。只有当文化的内外部生态和外部生态和谐发展时,文化才能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资源平台,促进人的文化进化态势。孙卫卫在《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一文中认为:“文化生态应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换句话来说,特定时期特定文化中,文化各子系统之间融通互动,使文化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存在和发展。

  1.2体育文化生态学

  1.2.1体育生态

  随着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新的生态学理开始出现在体育研究领域。目前,许多学者都对体育生态学的研究非常关注,对体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理论构建、研究范围、对象、方法等的分析和探讨,极大地丰富了体育生态学的研究,促进了体育生态学的学科发展。邓跃宁在《体育生态学的创建》一文认为“所谓体育生态学(physicaleducationecology),就是指人们通过谨慎的和合理的体育方法获得那种需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实现体育、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运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手段、方法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开展体育活动。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系统能够健康发展;同时,也要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人的生态化发展。李宏斌在《体育生态学的孕育与创设》中指出“体育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的思维方式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把体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以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旨归,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体育这一生态系统。目的是要协调体育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协调体育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体育回归本真发展,来实现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陈光华,周志俊在《对构建体育生态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把体育生态学定义为“是研究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和体育与外部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从而达到体育———自然———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门学科。”当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仍未达到平衡发展阶段,如何使之平衡都是体育生态学所要研究内容。在遵循体育运动自身特殊规律和体育与环境系统间相互关系规律的条件下,最终实现体育———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许传宝在《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中指出“体育活动的主体与各种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体育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考察体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相互关系是体育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体育生态学除了运用整体论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外,一般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也是体育生态学可以利用和借鉴的”,对整个体育生态学构建提出诸多设想。

  1.2.2体育文化生态

  在体育生态研究基础上,不少学者主动引入文化生态理论,开始将把体育作为社会生态链的文化构造部分加以研究,推动了体育文化生态理论发展。龚建林在《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中认为“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指体育文化与体育环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开放、自组织的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功能和一定的自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存在诸多要素,比如体育教育、体育习惯、体育意识、体育修养、体育伦理道德等等。体育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于其中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从无序发展为稳定有序的状态。但是,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体育文化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环境生态变化不断变化而发展。陈帅等在《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核心社会结构形态》中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是指有着稳定的系统与结构,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小型社会。”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其形成发展的特定条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各异。虽然各传统体育文化不尽相同,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在宏观结构上,具有一般社会的典型特征。而各地体育文化生态也因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但一定是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融合的。丁怀民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一文中认为“良好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生存状态。”传统体育,必然是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发展下的体育。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必然是能适合文化发展前进的自然社会环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各种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地域、社会形态特点,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发展,形成其专属的体育文化生态。正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所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同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忌生搬硬套。体育文化生态,与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一样,也具有地域性。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全盘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生态建设的经验,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吴桥等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解读》中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是指少数民族群众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状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适应,保持着相应体育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传承和延续着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质。从以上分析来看,虽然体育文化生态与体育生态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价值有别。体育生态,主要思考体育发展中生态问题,在体育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体育可持续发展。而体育文化生态是把体育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的子系统,考量其与自然、社会、人自身之间如何平衡协调,如何实现它们的共生、共存、共荣目标,为体育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平台。因此,体育文化生态理论,不是语句更换而是观念理念更新,更是研究范式的转变。

  2反思与追问

  无论文化研究,还是从体育研究来说,引进文化生态学、体育生态、体育文化生态理论并进行研究,是进步也是发展。但是,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就有必要认真反思目前研究进展和不足,寻找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

  2.1文化生态学研究评价

  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的视角对文化生态学进行研究,并经过多年的研究努力,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促使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逐步趋向成熟。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第一,打破了从环境维度单向研究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弊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提出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的文化性质、文化存在状态、文化构造模式的概念,并提出内、外部文化生态的新研究范式,拓宽了文化生态研究的空间和维度;第二,对文化生态的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多方面对文化生态进行阐述,提出不同的诸多建设性见解,加深和丰富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三,逐渐认识并关注文化生态失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探讨、分析文化生态失衡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改变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与建议。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囊括了文化存在及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研究领域宽泛,研究内容众多,同时开启研究时间仅有十几年。因此,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难免有不少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由于国内文化生态的引进和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文化生态的研究大都只是从某些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著作中做简单的介绍,研究比较零散,没有查到直接论域下的专著;第二,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体系,特别是从文化哲学视角研究的理论十分匮乏。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侧重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即注重文化生态学的应用研究,而忽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第三,虽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视角研究文化生态,但对两种维度研究界限模糊。致使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扑朔迷离,甚至见到有些研究导致“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混淆出现。

  2.2体育生态学研究评价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体育的理论视域,将生态学的理论引进到体育学领域,学者们运用生态学原理对体育生态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体育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我们研究体育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为体育生态学学科研究与建设开启了先河;其次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体育问题进行研究,为体育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体育发展到今天,以一般的视角研究已经难以揭示体育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科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对体育进行探究,可以为体育发展更好理论支撑;最后运用生态思维方式思考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我们研究体育生态学提供了整体的、系统的思维路径;第四,运用与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式研究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体育生态问题提供了历史的视角等。虽然体育生态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缺陷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第一,理论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从中国期刊网查询近20年来的国内主要学术期刊和资料,搜索“体育生态学”关键词所得结果显示,与体育生态学直接相关的文章仅有8篇;第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前文所提到的关于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研究的问题单一,缺乏整体性,从总体上看,目前基本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提出的观点还不够成熟。就拿体育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来说,或将体育生态学中“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而忽视了人文环境对体育的影响,或虽然克服了前者的缺陷,但却忽略了体育生态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身体生态,或只强调生态学原理的工具性,而遗漏生态学原理的目的性、价值性等。究其这些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我们体育研究习惯性路径依赖造成的,体育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出现其他学科的新理论范式很快被体育理论界引入,并以其分析研究体育一些问题现象。但是这种研究昙花一现,接着研究出现断裂,再很难见到新的、深化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动力机制乏力,不仅影响体育生态学研究和发展,甚至影响整个体育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2.3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反思

  我国体育文化生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这一景象将进一步推进体育文化生态研究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一,目前体育文化生态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建构都显薄弱。文化生态理论属于新兴研究领域,2008年起,我国学者才开始研究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问题,因此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体育文化生态的研究,呈现了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如“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和“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等观点,但对体育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甚少,比如体育技术与体育人文生态体系如何协调发展等具有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含义、特点、基本理论体系等尚未形成;其二,研究内容偏重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微观的具体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价值性的讨论。大多数研究都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缺少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视野对传统体育生态价值和生态发展的研究。目前,体育文化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体育或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领域,而对现代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问题研究甚少;其三,除了研究成果偏少、不均衡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通过文献整理,进行逻辑分析和思辨,对于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法的运用比较少。现今对体育的文化生态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分析与现象表述层面。对此,我们在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体育的时候,不仅要使用合适的方法,还要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交叉综合使用。

  3展望与未来

  体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中华体育;西方体育;体育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01-04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文化是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为文化符号的人体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反映。因人类生活的区域和自然环境不同,体育文化又呈现出多样性,形成了各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体育文化。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东西半球不同文化脉络中的产物,两者构成了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两朵艳丽的奇葩。中西方体育文化是异质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精神追求。今日的全球化浪潮使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体育已成为人们的至爱,体育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被人们接纳,体育时尚化成为新潮。在欧美强势文化的带动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席卷了全球,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宰,与此同时,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势冲击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尤其是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更加凸显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风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缺一不可,合则两利,分则两败。因此,对中西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刻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对进一步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林林总总的文化形态的特质从何而来,历来是众说纷纭[1]。认为文化特质源于先民们居住的地域特征,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现代的亨丁顿都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还有学者从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发展,断定文化特质发自不同民族的先验意识;再有就是生产方式决定论者认为不同空间存在的文化特质是物质生产方式发展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展现。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1]。可见,各民族独具的文化特质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族心里共同决定的,这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1.1中国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

  中华体育文化的最为深厚的沃土是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华夏诸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在黄河、淮河流域平原上形成了早期的部族联盟国家。在这一区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始基。自秦朝以后,北有蜿蜒的长城,西北横亘广袤的沙漠,东临宽阔的海洋,西南耸立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与人迹罕至的横断山脉,南部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形成了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地理环境的特性,因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田园式农业文明。进入史载文明时代,中国历朝都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以农耕为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是依宗法关系结构而成,一切社会关系均依宗法关系进行调整。总之,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成因,单一的农耕经济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自产生之日起就呈现内敛特质,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导致人们在文化意识方面的保守、顺从、中庸、和谐等文化特征[2]。

  1.2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由欧洲、亚洲和非洲所围绕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欧洲三面环海,东于亚洲接壤,整个大陆轮廓恰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岛,属于典型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气候,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就与此有着不解之缘。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土地贫瘠但海岸线曲折,航海业发达,狭窄的生活空间迫使古希腊人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加上北方部落不断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更加尖锐,部落的主奴关系是由暴力来决定的,胜者为主,败者为奴,体现了希腊的民主平等精神,由此导致了古希腊人对力量的崇拜,铸就了古希腊人的狂热的尚武精神[3]。早期的西方体育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希腊各个城邦都设有练身场,年轻人在此接受诸如跑步、掷铁饼、拳击、角斗、射箭等,以练就结实的身体。同时,古希腊还专门举行各种体育比赛,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体育比赛,在体育赛场上,各城邦的勇士们通过参加田径、摔跤、拳击、赛马、角斗、五项全能运动等比赛,来证明自己的勇武强壮,体现了古希腊人崇尚力与美的体育文化精神。

  2中西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4]。西方文化以“逻各斯”为哲学始基,以“爱智”为行动原则,主张人与自然相对立,人是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崇尚个体的智慧和力量,崇尚竞争和自由,追求超越和成功,体现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精神,体现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精神。中国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即伦理之道和自然之道,体现为人与道的和谐,人与天的合一,精神诉求是伦理文化。

  2.1中国体育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精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观点就清楚地表达了和谐精神的价值。毋庸讳言,在悠久的华夏文化中,重视和谐、主张和谐和追求和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度,正如学者所指出:“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4]。“天人合一”与“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倡“修身、养生、静心、悟道”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到中国体育文化中便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柔和之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所追求就是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在这种柔性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诸如蹴鞠、投壶、拔河、百戏、围棋、导引、行气和武术等。中国古典哲学强调身心合一,“形具而神生”,“精气神合一”;武术旨在“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综观各种中国体育文化形态,无论是射御、赛马、马球等的古代军事体育;蹴鞠、投壶、百戏、礼射等的娱乐体育;还是拔河、竞渡等的民俗体育;抑或是导引、行气等的养生体育,一概强调自身的“悟道、意念、练功”,通过修身养性来练达自我的生存能力和对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达到“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的精神境界。

  中国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的精神升华,从而塑造理想的人格,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特有的内敛价值取向,注重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一致。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体育文化也不例外。重人伦、重道德、重和谐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本色,在体育思想方面体现为“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5]。体育是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情操的重要手段,“仁义礼智信”是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则,即使是体育比赛,取胜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的要求,提倡“君子之争”,导致华夏体育的竞争意识日趋淡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表演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主旨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6]: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注重形与神的统一,形神相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动以养生,静以养心,内外结合,身心并育,阴阳消长。这种和谐的体育文化精神也造成了中华体育文化的文弱品格和保守态度,淹没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铸就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内敛无争的文化特性,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张扬肆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天人相异”的竞争精神

  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希腊人产生了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促使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和膜拜,激发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和勇气。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从商业的竞争到战争的对抗与征服,西方人的竞争意识发展成为“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7]。从斯巴达城邦的兵营式的集体生活到罗马竞技场上角斗的血腥表演;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到近代欧洲的决斗遗风,无不体现了西方人好战健斗的民族性格。与中国的德治和礼治文化不同,西方人在个人竞争或民族竞争中,都奉行以力服人的强权公理,因而实力就成为西方人在竞争中成功的基本条件,由此形成了西方人对力量的崇拜。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个人”。在希腊人的眼里,作为优秀人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具有超人的力量和勇气,希腊神话里的众神与英雄大都是以其拥有超人的力量与智慧而博得人们尊崇的,尽管他们在德性与品行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正所谓是“瑕不掩瑜”。对力的赞颂与追求导致西方人无比崇尚高大健美强壮的体魄和灵巧矫健的运动,希腊人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向神明表达敬意,古奥林匹克运动、皮西安、伊斯玛斯和尼米亚四大运动会等,莫不如此。崇拜力量和完美肉体是希腊民族文化的主要表征,崇力尚争精神是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8]。由此也使得西方人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

  西方人把自然作为自己关照的对象,又把自然视为自己斗争的目标,鼓励人们开拓进取,昂扬向上,发展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就是再现古奥林匹克运动的拼搏进取精神[9]。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价值观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主宰,人与自然界始终处于对立和斗争的状态。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勃兴使西方体育文化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今世界主流体育文化。从崇拜自然到崇拜希腊诸神、从崇拜上帝到崇拜理性、从崇拜理性到崇拜人的西方文化旅程,无不显示出西方体育文化的浪漫精神、自由精神和超越精神。然而,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精神也有其不足之处,竞争文化强调张扬个性,追求个人合法权益,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具化,人逐渐沦为物的奴隶[10]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从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到马尔库塞喊出“单向度的人”,西方文化中的道德感、博爱精神、理性精神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竞争基础上的工业技术手段如网络、媒体、广告等操纵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大量的商品和消费占据了人的全身心,吞噬着人们的灵魂,行为方式的功利性盛行。总的来看,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功利性”的,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是天然合理的。

  3结语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使文化精神得以凸显,通过以上对比中西文化,可以得出三点共识:一是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与中国的专制、艺术精神的区别;二是西方“智性”文化与中国的“仁性”文化的差异;三是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中国的悟性精神的差异。这些共识对研究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实,文化精神和文化的概念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一种“人化”或“属人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发展的种种成果的总和,而文化精神则是人类的文化活动或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内在尺度。文化与文化精神的确切涵义难以界定,因为二者的关系是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究,才能提炼出其中的文化精神[11]。简言之,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此外,中西体育文化是中西两个地域的人们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物。由于中西方文化受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两种体育文化在解决同样的矛盾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倾向:中国体育文化倾向于矛盾的同一性,因而衍生出了光辉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而西方体育文化则注重于矛盾的斗争性,于是演绎成为颇具活力的“竞争文化”精神。

  还需明确的是:中西体育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体育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则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中西体育文化形成了迥异的精神内涵。中国体育文化是一种柔性文化,在“天人合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引导下,追求的是个体的修身养性,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体现的是一种现实的伦理精神。西方体育文化是一种刚性文化,在“天人相异”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召唤下,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是成功、胜利、荣誉等,注重的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是一种超越的竞争精神。毋庸置疑,和谐与竞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发展模式,和谐文化精神与竞争文化精神更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中积淀起来的两种优秀的文化精神。尽管二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可是,在当代社会,通过深刻反思和对比,发现中西体育文化精神是互为一体的,犹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臂,缺一不可。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正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中西体育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说是具有互补的功能[12],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缺乏的内涵正是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反之,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缺乏的正是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为此,中西体育文化应该走“和合”发展之路,使各自的文化精神弥补对方的精神不足,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6-28.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0-112.

  [3]黄大庆.杨银田,?等.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9-21.

  [4]李宏斌.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J].探索,2005(5):162-165.

  [5]董红刚,张?琴,等.?中西体育观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3):44-45.

  [6]罗宏景.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J].云梦学刊,2006(2):136-137.

  [7]李可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24.

  [8]郑国华,薄雪松,等.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4-317.

  [9]孙葆丽.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85-588.

  [10]史晓亮.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32-33.

  体育文化论文篇7

  “体育法律文化主要体现着体育法制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目标选择,同时又以思想观念下的理性指导和原则规范的力量制约着体育法制建设的行为活动。”豍体育法律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一国体育文化的历史传统、发展现状及体育文化全球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同时,它也对促进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法律文化是体育法制建设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加强体育法律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文化的转型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和谐,讲求等级秩序,相对而言缺乏竞争精神。形式上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重“雅戏”而非“陈力之戏”,如养生体育、剑舞、秋千、风筝、武术、棋类等,排斥激烈的对抗竞争,追求对过程的体验和身心的愉悦,体现“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中国体育伦理精神。西方体育文化倡导公平竞争的伦理精神,强调在参与中展现自我,在奋斗中完善自我,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并追求卓越,形式上多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主。豎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时尚主流形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己经形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同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起日趋紧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这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体育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竞技体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传播,无论是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都迥然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文化。

  二、体育法律文化是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以休闲娱乐、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的中国传统体育由于几乎不涉及竞赛,所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与之并没有太多联系,甚至于讲求等级秩序成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与此相反,以“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的西方体育则主要以竞技体育的竞赛为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公平竞争”必然成为西方体育文化、以至于现代体育文化的核心理念。

  公平竞争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基本伦理精神之一,《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将“公平竞争”视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公平竞争作为竞技运动的最高法则,要求比赛的参与者在竞争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胜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他著名的《体育颂》中对公平、公正给予高度赞誉:“啊,体育,你就是正义!”豏

  要实现“公平竞争”的现代体育理念,使之真正成为竞技体育的最高法则,就必须大力推行体育法制化,使整个体育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良性的运行。近年来,体育界出现的兴奋剂、黑哨、虚报年龄、打假球、比赛中打架斗殴、辱骂殴打裁判等现象严重违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原则,违背基本的公民道德准则,与“公平竞争”的现代体育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仅仅靠道德操守的约束已经不足以对抗现代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产生的诱惑,体育法制化随之成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体育文化中蕴含的自由、平等、权利、公正、规则、竞争、秩序等理念与同样萌发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理念产生了高度的契合,从而使法制理念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的元素,因而体育法律文化随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体育法律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将体育法律文化分为制度性体育法律文化和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并认为二者的矛盾是体育法律文化的主要矛盾。豐也有学者依据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有形)文化和隐型(无形)文化的文化结构理论,将体育法律文化分为显型体育法律文化和隐型体育法律文化。其中显型体育法律文化可以分为体育法律法规、体育法律制度和体育法律设施三个层面;隐型体育法律文化可以分为体育法律心理、体育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体育法律思想三个层面。豑

  笔者以为,两种观点表达的内涵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前一种分法较为概括、凝练,后一种分法较为细致、具体。都表达了一个含义:即体育法律文化是物质制度层面的有形物和思想意识层面的无形物的结合。二者共同构成体育法律文化的完整内涵,缺一不可。二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载体的关系,彼此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制度性体育法律文化是刚性的,是体育事业得以良性健康发展要遵循的法规制度和依赖的物质条件;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是柔性的,是现代体育精神、理念、意识等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体育法律文化的思想源泉,也是人们信仰并遵守体育法规的内心动力。

  笔者赞同将体育法律文化分为制度性体育法律文化和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的划分方法。

  四、体育法律文化的构建

  既然体育法律文化分为制度性体育法律文化和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那么体育法律文化的构建当然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我国体育法律文化建设实施的是以制度建构——立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到2010年,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法制工作的滞后状况,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符合现代体育发展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核心,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体育执法与监督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将体育事业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普遍形成依法治体的工作局面。”豒

  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之后,以体育法为依据,国务院相继颁布实施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反兴奋剂条例》等三部与体育直接相关的行政法规。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的立法工作和地方立法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共颁布实施了1部体育法律、6部行政法规、140余件部门规章和法规性文件、1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为体育法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曾经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法制化建设,是因为体育改革初期,不健全的体育法律制度制约了体育改革,加强各项体育法规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体育法律文化的建设,因而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制度性体育法律文化,而忽视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的做法,使得“体育法制”目标自上而下选择成功,但是体育法制的实践却非常艰难。

  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成为当前体育法律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体育法规的不断建设、完善固然有助于体育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也只是“可依”和“可循”,至于是否“愿意依”和“愿意循”,却不一定。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先进的法律制度同落后的法律观念之间的矛盾。体育法规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受思想、理念等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的影响。要想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就需要在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方面多下功夫。

  转贴于

  观念性体育法律文化指的是体育法律价值观念,即人们对体育法律及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态度、认识、信仰和评价,它决定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趋向和行为选择。观念性法律文化的建设首先表现为要使人们逐渐培养起法律至上的体育法治观念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其次是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教育,不断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培养人们的法感情,增强对法的认同感,从而做到自觉自愿地去遵循各项体育法规。

  体育文化论文篇8

  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1.体育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是哲学观念、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行为心理、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精神因素的外在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建筑实践的迅速发展,体育建筑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并且日益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建筑实践的发展正在推动着体育建筑文化的研究,体育建筑文化的研究也将会促进建筑实践的发展。体育建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日益向人们展示出它特殊的风采。2.体育器材文化。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体育器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随着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体育器材行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制造工艺、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航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为这个传统产业带来了根本的变革,使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提高,其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体育器材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3.体育运动服装文化。用服装来保护身体,不但是人类极好的生活手段及经济手段,而且是提高人类文化的手段。服装在人类生活中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和文化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服装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服装的发展变化。体育运动服装是整个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是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发展的。4.项目体育文化。任何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其中凝聚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因此,流行时间长和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体育项目都包含着不同区域和时代人们的体育情感取向和体育审美观念等浓重的体育文化意味。5.体育观众文化。在当今竞技体育的生长要素中,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群体,那就是体育观众。体育观众文化,不仅表示竞技体育赛事进程中观众的心理和行为的总体,也包括围绕竞技者和观众甚至管理者多方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由看台和传媒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心理需求的特殊的社会集群和社会文化现象。

  解读和谐语境下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分。当前体育文化已被纳入《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把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努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等。2.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文化建设维系着社会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如一次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女排在世界杯的决赛期间,社会犯罪率大大降低,这足以看出体育文化建设对社会安定团结所起到的作用。3.建构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契机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4.展示综合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体育作为展示国家实力的手段,并通过体育来壮大国威。拿日本、韩国来说,他们国家的高速发展都是靠加强文化建设来进行。他们除了提出“科技创造立国“”教育立国”等口号,同时更加注重体育的发展,加强国民素质的发展,其结果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体育文化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二)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必然会对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主体性原则。人是文化的主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育文化无疑是由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们创造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理所当然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这一界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今后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二是判断、评价体育文化建设好坏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可以说,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们是最有发言权的。2.系统性原则。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责任,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逐步建立起体育文化建设的系统网络,才能发挥系统功能,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3.融合性原则。融合与服务是相辅相承的,只有有效的服务才能达到全面的融合,而只有准确的融合才能有良好的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将走入歧途。体育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助威,经济则要为体育文化发展助力,通过互生机制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4.开放性原则。体育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与外界密切联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因此,只有不断地开展对外交流,并立足自身优势,体育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三)体育文化建设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共生互动效应1.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效应。体育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体育文化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为体育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它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渗透和精神重塑的作用。2.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效应。当前体育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这种文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体育文化凭借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和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格局。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活动,从诞生之时起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彰显出其文化建设的巨大功效。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催生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人们有理由去积极寻求和谐视野下如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使体育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类活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陈洪鑫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体育文化论文篇9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后,我国对体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育健儿为国家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对体育不计成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育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被认为是纯消费部门,是为国争光的。它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没有人认为体育也可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之计划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政策,体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开发。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体育投入的比例与结构,除了意识形态、观念和国家的体育政策外,经济总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而论,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体育文化论文篇10

  1.1科学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环境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进步极大改变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科学化方面步子缓慢。而在21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出现的更大突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活、对健康需求的方式、娱乐方式已渐渐多样化。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的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机制。

  1.2规范化

  对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言,湖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我国历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启动了包括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近年更是连续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我国政府把“政府主导”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是符合国情的英明举措。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土家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3大众化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来自于民间,属于大众,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大众自觉保护的意识。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前提,专家的指导是科学行事的保证,民众的文化自觉是基础,要得到长远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力量。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发挥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展示等普及、推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民俗体育正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土家族民俗体育应随着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变,逐步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1.4现代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特有的民俗体育,也促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当代民俗体育的发展,应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开发。土家族民俗体育实现现代化,不仅是适应当今文化潮流的需要,也是发展湖北民俗体育特色文化的需要。现代化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内化,即在土家族这个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文化构建重组,使自身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与其他文化产生接触、碰撞,在不改变本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的文化营养,通过内在融合使土家族传统文化得以重构,达到现代化,使其更有价值。

  1.5竞技化

  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并不是指完全西化。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是由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民俗体育竞技化,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的发展,激发大众参与激情,提高民俗体育项目技术。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也要在遵从民俗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竞技元素,使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可比性,为其向国际化迈进,促进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民俗体育文化就由传统走向组织化、规范化和竞技化的现展道路。

  2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标准化发展策略

  2.1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

  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份,弘扬其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养生、娱乐与健身的科学合理方法;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积极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娱乐推广,将其作为体育生活方式推广的重要形式,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向完善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只有进一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培养社会群众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以适应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运动医学等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加深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健全民俗体育发展理论的内容体系,优化民俗体育的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使民俗体育的发展走科学化的道路,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民俗体育的大力发展。

  2.2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

  政府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保护、资源开发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就可能被边缘化,民俗体育的一些优秀文化元素就不可能持续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服务。首先,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民俗体育文化法制保护和发展机制;成立专门的普查、挖整、科研工作小组,组织专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创新运用研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社会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认知度,扩大社会参与力量等方面加大主导力度。湖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配合,借鉴已出台的相关条例与办法,积极、努力完善法制机制,以保证和充分发挥他们在抢救、保护、创新、运用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加快相关配套法制建设的进程。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才能保证其不受强势文化的冲击。第三,政府应改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制。湖北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尊重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依法管理,引导其发展,规范其运作,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3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向外推广传播并能被其它地域、种族的人们所接受,必须具有很强的娱乐审美性或现代性的吸引力。土家族民俗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其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活动大都适于业余时间进行,且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项目运动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撷取运动的审美体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土家族民俗体育在本质上正适应了现代人建构身体和谐、追求人性回归的本质需要。它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在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构筑着自我的信仰存在,正是和谐精神的体现。并且它将这种和谐精神统一于大众参与、情境投入等形式之中,所创生出来的运动形式负载了娱乐身心、健康体魄、发展个性、完善生活等价值。满足大众需要,适合每天健身,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向产业化发展,应当成为其改造的基本思路。因此,应做到保持文化差异性与形式多样性,以满足大众需要;加强参与性,简化组织形式以适合每天健身;活动日常化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来促进土家族民俗体育向大众化发展。

  2.4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不是静止和僵死的东西,其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物,其中不仅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文化世界观、习俗和宗教的痕迹,而且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异与传承、流动和变化。所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传承的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现代湖北民俗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在传承中,活态传承是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活态传承的主体是人,因此,对传承人的培养是关系到民俗体育文化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主要因素。扶持、资助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会促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在继承土家族民俗体育精华部分的同时,注意去其糟粕,吸收多元有利因素,使土家族体育文化更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5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

  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其成为竞技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组织化、规范化发展。许多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不乏竞技因素,竞体力、斗智力、比技巧、赛技艺是其常见的竞技形式。在体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中具有鲜明竞技特征的项目进行改造与推广,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使其实现功能的根本转变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理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项目如果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本位,盲目追求与世界体育的“接轨”,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成为别人的附庸,被其他文化征服。因此,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要有自我的意识,要有世界的眼光,立足民俗体育体育文化特色,坚定自我,结合竞技化发展趋势,采取批判态度,用科学方法来发展。它的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民俗体育文化系统,无疑现代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地创造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国内实际的新方法和程序,创造出有活力,又有生命力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是一项关系到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事业。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民俗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趋势上,应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现代化、产业化、竞技化方向发展。在发展策略上,应该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创造经济价值;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只有这样,土家族民俗体育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才能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2建议

体育文化论文十篇-第1张图片-爱游戏·AYX_首页(welcome)

体育文化论文十篇-第2张图片-爱游戏·AYX_首页(welcome)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